English

我校教改案例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

发布日期:2025-06-09

近日,我校新能源电池学院收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具的正式出版证明,证明我校2023年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立项案例《高职院校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探索》,已正式录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汇编的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集》(ISBN:978-7-89511-378-7)。该项目是我校打造的“匠心善酿”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子项目。“匠心善酿”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,总面积为2000m2,总经费3000万元。该案例旨在聚焦动力电池产业链一线工艺岗位需求,通过数字化改革破解传统人才培养的“同质化、片段化”难题,为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,意义颇丰。

破解产业痛点:数字化重构“四位一体”培养体系

传统动力电池工艺人才培养存在教学路径单一、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。项目团队提出“四位一体”数字化培养创新模式,整合电极材料制备、电池组装、电池检测及动力电池系统工艺四大核心模块,以数字化技术串联全产业链技能培养链条,通过构建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和智能化教学环境,实现工艺技术从理论到实操的无缝衔接,填补了复合型电池工艺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空白。

技术赋能教学:虚拟仿真实现“教、学、做”一体化

项目团队开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,依托虚拟现实(VR)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高度还原动力电池生产全流程场景。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系统进行电池组装,以完成电极涂布、电芯封装等高风险工艺的反复训练。这种“场景教学+岗位模拟”的模式,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训中设备损耗大、岗位覆盖不全的痛点,也大幅提升了实操安全性及教学效率。

服务国家战略:为“碳中和”培养紧缺技能人才

该案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,短期内可向行业输送具备全工艺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,缓解新能源企业“用工荒”压力。项目负责人表示:“数字化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升级,更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范式创新。”未来,我校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,为实现动力电池产业智能化转型和“碳中和”目标持续贡献职教力量。

(供稿:樊青录  审核:陈泽华  编辑:陈林  终审:刘林林、陈子木)

上一条: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新教师跟岗锻炼培训开班典礼在我校举行 下一条:副校长刘可雕深入建筑与环境学院开展实地调研

关闭